老年人的危“肌”四伏,肌少癥評估要了解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5 10:50:46
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,老年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。在諸多老年綜合征中,肌少癥作為一種進行性、廣泛性的骨骼肌質(zhì)量、力量與功能下降的疾病,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生活質(zhì)量與獨立生活能力的"隱形殺手",因此早期的肌少癥評估很重要。
一、肌少癥的特征與危害
肌少癥最早由美國學者Irwin Rosenberg于1989年提出,現(xiàn)已被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正式認定為一種獨立的疾病。流行病學調(diào)查顯示,60歲以上老年人肌少癥患病率約為5-13%,80歲以上則高達50%。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流失并非簡單的"老了",而是一種具有明確病理機制的狀態(tài)。
肌少癥對老年人的危害主要體現(xiàn)在三個方面:
1、它直接導致肌肉力量下降,使老年人出現(xiàn)步態(tài)不穩(wěn)、易跌倒等問題。
2、肌肉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,其減少會引發(fā)胰島素抵抗、糖代謝異常等代謝問題,增加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風險。
3、肌少癥還與認知功能障礙密切相關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,加速整體功能衰退。

二、肌少癥的評估方法與診斷標準
肌少癥數(shù)字化評估與干預系統(tǒng)SMC-1000集評估診斷、營養(yǎng)干預、運動干預為一體,實現(xiàn)了肌少癥評估診斷數(shù)字化、干預管理智能化、數(shù)據(jù)采集標準化、數(shù)據(jù)管理系統(tǒng)化。與此同時,SMC-1000為老年醫(yī)學科發(fā)展和建設中的肌少癥診療板塊提供了標準化的閉環(huán)管理方案。
檢測流程:SARC-CaIF及圍度檢測→握力檢測→3步勢平衡檢測→4米步速檢測→5次起坐檢測→人體成分檢測。
診斷標準:
· 低肌量:推薦采用四肢骨骼肌肌量指數(shù)作為肌量判斷指標。雙能X線測量男性肌量<7.0kg/m²、女性<5.4kg/m²,或多頻生物電阻抗測量男性肌量<7.0kg/m²、女性<5.7kg/m²可診斷為低肌量。這是基于現(xiàn)有研究對不同測量方法準確性和參考標準的綜合考量,為臨床診斷提供了明確的量化指標。
· 低肌力:以握力作為肌力測量指標,男性握力<28.0kg、女性<18.0kg可診斷為低握力。握力測量便捷,且與下肢肌力相關,能反映整體肌力狀況,多項研究證實其與不良結(jié)局相關。
· 軀體功能障礙:采用日常步速、5次椅子站坐試驗、簡易體能測試量表(SPPB)作為測量指標。步速<1m/s、5次椅子站坐試驗≥12s、SPPB評分≤9分可診斷為軀體功能障礙。這些指標從不同方面評估軀體功能,為全面判斷肌少癥提供依據(jù)。
三、肌少癥的防治策略與社會意義
肌少癥的防治需要采取"營養(yǎng)+運動"的綜合干預模式。蛋白質(zhì)補充尤為關鍵,老年人每日蛋白質(zhì)攝入應達1.0-1.2g/kg,且需均衡分布于三餐。抗阻運動是另一基石,研究表明,每周2-3次、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抗阻訓練可顯著增加肌肉量和力量。
從公共衛(wèi)生視角看,建立社區(qū)肌少癥篩查體系具有重要價值。肌少癥評估這種"早篩查、早干預"的模式值得應用。
肌少癥作為老年失能的重要推手,其危害尚未得到足夠重視。隨著"健康老齡化"理念的普及,我們亟需改變"瘦即是健康"的錯誤觀念,充分認識肌肉儲備對老年健康的關鍵作用。只有肌肉與歲月同步"保值",才能真正做到老而不衰、老而有力。